按照沾河林業局黨委關于開展創建文明單位活動的部署,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,天龍山經營所以“提高干部職工素質,加快新林區建設步伐”為宗旨,不斷活化載體,深化活動內涵,使文明單位創建活動取得比較顯著的成效。
天龍山經營所是沾河林業局開發建設較早的林場所之一。是黑龍江省第二批新農村建設試點單位?,F有職工95人,離退休職工104人,現有住戶302戶,人口868人。黨員28名,黨總支下設機關和社區兩個支部。2011年,經營所多種經營產值實現3203萬元,人均可支配14100元。
近年來,天龍山經營所以實現科學發展為主線,以開展和諧林區建設為載體,以“穩中求變、變中求新”為推進方式,不斷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,職工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,人居環境也得到了根本改善,職工群眾的文明素質得到了提升。
一、加強組織領導,提高對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認識
為了做好文明單位的創建工作,天龍山經營所堅持把創建文明單位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,從明確創建目標、提高創建水平,端正工作態度入手,加強干部職工隊伍思想道德建設,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強、業務精、作風硬、紀律嚴的干部職工隊伍。通過開展創建工作,實現職工隊伍素質的全面提高,促進經營所發展環境、企業文化的發展。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,實行主要領導親自抓,分管領導具體抓,各股室積極參與,通力協作的良好機制,使經營所文明單位的創建工作有組織、有領導地開展起來。
二、把握活動重點,增強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實效性
為使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更加貼近實際、取得實效,天龍山經營所不斷在活化載體、豐富內涵上下功夫,務求虛功實做。
1、鼓其干勁,增強自信心。在班子和機關干部中,開展爭做“四種人”活動,倡導大家在工作、學習和生活中,爭做思想解放的人;爭做務實肯干的人;爭做團結守信的人;爭作樂觀向上的人。開展了以“經營所發展我光榮、我為經營所發展比貢獻”為主題的職業道德建設,重新修訂了《天龍山經營所職業道德規范》。在全所黨員干部中開展了“互談、互幫”活動,要求班子成員做到“七個必談”。職工生病住院必談、必看;子女入學必談、必訪;同事糾紛必談、必解;家庭糾紛必談、必調;工作失誤必談、必問;工作調動必談、必教;職工遇有困難必談、必幫,通過活動開展,極大地調動了干部職工工作生產積極性。
2、導之以行,賦之以動力。在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,經營所采取“一抓、二帶、三促動” 的作法,抓人的素質提高、帶職工觀念的改變、促動職工自我創業。通過開展“我闖路,帶民富”和“職工奔小康、黨員怎么辦”等座談活動,利用媒體宣傳、大會說小會講等渠道,向黨員干部灌輸“致富光榮、受窮可恥”思想,號召廣大黨員自覺履行“在方針政策上講一講,把致富經驗傳一傳,在科學方法上帶一帶,對貧困戶幫一幫,遇天災人禍訪一訪”的服務宗旨,靠技術致富、靠勤勞致富,敢富、幫富、帶頭富。成立了農業、北藥、特色養殖三個的黨員致富協作組,通過黨員間的協作互助、探求摸索、攻堅克難,降低了項目發展中風險,提高了項目發展的成功比率,讓職工群眾從中看到了希望,增強了他們跟著學、比著干的信心和勇氣。近年來,通過雙向培養,把一部分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,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;把班子成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,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副科級領導干部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經過幾年的培養,甄洪局繼去年被評為全省“十佳科技致富能手”、全國綠色小康戶之后,今年又作為“全省森工林區十大杰出青年”候選人選,被省有關部門作為“綠色產業帶頭人”向國家推薦。在這些典型的帶動下,廣大黨員干部觀念變了、思路清了、心氣足了,也有勇氣把黨員的身份亮出來,把自己和群眾的差別表現出來。
三、豐富活化載體,提高職工群眾的整體素質
活動中,我們注意發揮載體的靈活作用,把活動的觸角向林區的生產生活實際延伸,通過開展形式新穎、喜聞樂見的教育活動,把和諧林區創建活動與職工生活緊密地聯系到一起。
1、加強形勢任務教育,提高職工隊伍素質。從我們經營所的現實情況看,一些職工群眾安于現狀,不圖大發展;一些職工群眾缺乏致富本領,無法求發展;一些職工群眾道德水準不高,有悖于發展。對此,我們動員黨員干部深入到職工群眾中去,講形勢、講政策、講林情,使職工群眾及時掌握國家政策和當前面臨的發展機遇。積極落實“走出去”學習經驗、 “請進來”傳經送寶、“沉下去”技術指導、“樹典型”現身說法、“手拉手”加強協作五項措施,不斷開闊職工群眾的視野,促進他們思想的轉變,為職工群眾開眼界、長見識,創造了條件。
2、發揮載體育人功效,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。經營所有組織的開展了大齡青年婚介和青壯年勞務輸出工作,最大限度地解決好這一潛在的社會問題。根據低保戶的身體狀況和技能特長,組建了一支“低保服務隊”,開展互幫互助活動,減少社會壓力。把42名混崗人員、“五七”工組織起來,組建了一支治安聯防隊,開展治安巡邏、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和調解工作,很好的發揮了這部分職工的社會作用。從2005年開始,經營所每年都舉辦一屆“和睦家庭”評選活動,對每屆當選的家庭進行表彰獎勵,在全所引起反響不小。在職工家屬中開展了“除陋習、樹新風、建設新林區、爭做新主人”活動,號召她們講究衛生、講求公德,過好自家的小日子、關心社會大家庭;在離退休老同志中開展“我為生活獻余熱”活動,號召這些老同志為社會貢獻力量,做子女的道德楷模。舉辦了“樂在金秋”廣場文藝演出,豐富職工群眾的文化生活。隨著這些活動的深入開展,職工群眾的公德意識得到加強,行為方式、衛生習慣發生可喜變化。
四、開展新林區建設,努力提高職工群眾的生活質量
近年來,以建設“總量適宜、分布合理,突出生態特色”的美化、綠化、凈化體系的人居環境為目標,以盡力而為、量力投入、鞏固成果、穩妥推進為手段,著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,不斷在抓好環境管護、增加硬件設施積累上下功夫,加快新林區建設步伐。
1、改善人居環境,提高職工群眾生存質量。經營所把生態林場所建設的重點確定在鞏固、完善、提高上。在美化綠化上,拆除板杖子2.4萬延長米,補種草坪620平米,補植綠籬22880延長米,補植綠化樹苗406棵,家屬區栽植各種花卉18,500余株。在基礎設施方面,林業局先后投資440多萬元維修了社區辦公室、警務室和文化活動室和廣場;擴建了衛生所,增加醫療設施投入;為新建住宅區接通了自來水、有線電視;開通了互聯網業務等。并把新林區建設與棚戶區改造工作緊密的結合起來,切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與辦法,把國家這一惠民政策落實、落靠。通過各方面努力,已完成了9850平米棚改任務,129戶家庭喜遷新居。
2、加快發展,拉近與職工群眾的關系。幾年來,經營所采取抓大戶上規模、帶小戶聯合發展、幫貧困戶確立項目的辦法,重點抓好人參產業基地、綠色養殖基地、糧豆產業基地、苗木產業基地建設。目前,全所人參種植面積已達到150萬平方米,產品產值將達到2800萬元以上;養牛、養羊5100余只,養鵝6300只,養魚65萬尾,養殖業年收入都在110萬元以上;經營所現有耕地21900畝,通過不斷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比重,年收益不低于780萬元;天龍山苗圃現已成為林業局最大的苗木培育和輸出地,年實現產值80萬元。隨著“四大基地”建設取得成效,這些產業的群體優勢、商品優勢、經濟優勢也逐漸顯現出來。2009年,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00元。
同時,為營造良好的創業和發展氛圍,經營所在服務體系上進行完善、在幫扶政策上給予傾斜。分批次組織一些職工代表到吉林撫松、遼寧岫巖、丹東大梨樹村、伊春、清河林業局等地參觀學習,開闊他們的視野,增長他們的見識。不定期的聘請外地專家和當地的一些致富能手講授種植、養殖技術,暢談致富體會、介紹致富經驗。積極與銀行、信合等金融單位溝通聯系,幾年間,經營所為職工群眾申請各類貸款885萬元,為職工群眾發展家庭經濟提供了資金保障。同時,經營所制定優惠政策,鼓勵和扶持職工群眾發展和壯大家庭經濟。比如,為養殖大鵝的住戶,每只提供了2塊錢的獎勵;為種植木耳的職工,每袋給予3角錢的補貼;為種植人參的職工聯系地塊,組織建立幫扶對子,聯系種子、參膜等物資;為發展五味子的職工墊付購買水泥桿、苗木費用,為集中種植區打深水井等等,多渠道為職工發展家庭經濟提供便利和服務。
幾年來,隨著創建活動的逐步深入,經營所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氣逐漸美起來、好起來、和諧起來,職工群眾的生活情趣濃了,精神風貌好了,生產勁頭高了,過好日子的心氣也足了,相互包容、彼此關照、幫貧濟弱、尊老愛幼、愛崗敬業的風氣已蔚然成風。2010年以來,經營所先后被總局黨委、總局授予全省森工系統“文明單位”、“先進基層黨組織”、“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”、“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單位”等榮譽稱號。連續三年被松花江林管局黨委授予“發展型領導班子”榮譽稱號。連續五年被林業局評為“三文明建設”標兵單位。